故事3
为孩子甘愿给银行打工
【宏观扫描】
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直接造成了周边学区房价格的飞涨,并且一房难求。“学区房”受追捧绝非偶然。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样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所有家长给子女规划的“理想人生三部曲”。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开始以房奴的身份为银行打工。
为了学区房,多花70多万
“大学毕业后,拿着不薄的薪水,一同毕业的同学们都羡慕我的运气。”汪莉是园区一家外企的行政主管,“但是想要更好的生活,想住上自己更中意的房子,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新加花园,118平方米,1999年花23万元买入,当时 装修费用8万元,贷款12万元,分5年还清,每月还3000多元;2005年,为了女儿上学,花79万元又买了园区名城映象的房子,面积和原来差不多,装修费用却是原来的一倍多,15万元,这还不包括后期的家具家电6万元左右。这次贷款48万元,每月还6000多元,10年还清。
都在园区,两套房子的面积也相仿,户型没有明显的改善,那么汪莉为何又要买房?原因很简单,“这套学区房我买值了,虽然交房四年了,直到现在还经常接到中介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出售或者出租?”虽然这样搬个家汪莉要多花70多万元,不过说起学区房这一选择,汪莉并不后悔。
买房日记和流水账本
“今天总算是把多多上小学的学区房给落实了!找来找去还是看中了湖西的名城映象。算下来开盘到交付,正好赶上多多读小学,9点开盘,和多多爸一早赶去,一到傻眼了,人叫那个多!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告知想定的没有了,要么5楼,终算抢到了一套。没办法,以后我们也加入到还贷一族啦!哎……”这是汪莉2005年5月的买房日记。汪莉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排队买房的情形历历在目。“我是个数字盲,婚后却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汪莉说。记者随意翻了一下汪莉历年的账本,发现以往的账面几元几角,出入结余,都做上备注,欠谁的何时还了,啥事谁家出了红包,可圈可点。每月收支两条线,开支的线总是排得满满的,大到每月固定支出的宽带手机,小到服装鞋帽、天天打交道的水电气,笔笔有交待。
要不要提前还贷?
当时的月供是6370元,汪莉想起了“兼职”,在淘宝上经营一家网店,每月手头有个千把块的额外收入。这几年,汪莉分三次提前还贷了部分:2007年2月,住房公积金提前归还8150元;2008年5月,现金提前还贷16000元;2009年7月,住房公积金提前还贷10080元。由于2008年的几次降息,贷款压力减轻不少,“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再提前还贷一部分,争取将月供降低、再降低。”
汪莉坚决说要提前还贷。“如果手头有钱,我会选择提前还贷,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房贷利息的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早日过上无债一身轻的日子。”
外企白领成了马大嫂
每天早上6点多,汪莉就拎着菜篮子骑车出了家门。她要到附近的东港新村菜市场买菜。
这一路上,要穿过三四个红绿灯,骑车到那里去买菜,大约要10分钟。其实,汪莉住的新家旁边,就有一家邻里中心农贸市场。走路过去,不过三分钟。那里的环境好,干净明亮。汪莉表示,她之所以选择到东港菜场买菜,是因为这里的菜比邻里中心便宜点。“鲈鱼,13元一斤,台湾草虾15元,排骨12元,辣椒3.5元,紫山芋4.5元,玉米3元,草鸡蛋7元……”汪莉说起买菜的价格,感觉她不像是个外企的行政女白领,反倒像个退休的阿姨,还都和摊主讨价还价一番。
满满一篮子菜,花了近60元。“同样的菜,如果在邻里中心市场买,至少要多花10多元。”在买第二套房子之前,她还没有这么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自从买了新的学区房,物价涨了,工资却没有明显进步原地踏步,对于月供的她来说,一直就想着每月迫在眉睫的6000多元还贷,日子无形中也紧起来了。
省钱成了汪莉每天最为关心的事了。女儿本来年年暑假外出旅游的,现在也取消了,衣服能不买就不买,汪莉说,现在全家买衣服都挑打折的。“当了‘房奴’后不敢炒老板的鱿鱼,更不想被老板炒鱿鱼,没有钱学习和进修,不能去旅游,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只能维持生存,无法奢望发展。”目前收入也有5000元左右的汪莉这样感慨自己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