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以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陆续进入低迷期,买卖双方的观望使得近期房产市场处于一种博弈胶着的状态。而受“不吃差价”、“资金监管”、“网上签约”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控,北京房产中介市场上不少中小型房地产中介纷纷停业,一些大型房地产中介机构也纷纷调整门店布局。
下滑
二手房交易量持续下滑
“去年市场好的时候是房子少,客户多;现在是房子多,客户少。淡季太淡,旺季又不旺,我们已经等得快没有耐心了!”从事房产经纪工作的王小姐告诉记者,门店生意清淡,门庭冷落,业务员心里都很着急。
6月20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北京西四环世纪金源附近的一家大型房产中介公司门店采访,看到店门、窗户玻璃上贴满了各种房源信息,却无人问津。记者刚一走进门店,马上就有两三个经纪人迎上来询问要买房、卖房还是租房,态度非常热情。
记者在该门店停留了大约40分钟,期间没有看到一个客户。除了为记者服务的两个经纪人员之外,其他的经纪人员有的打电话正向客户推荐房子,有的则在一边聊天。
随后,记者在东直门附近又采访了几家房产中介,发现情况基本相似。王小姐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她成交了一套房子;2月份虽然有3个客户交了订金,但两个退了,一个违约了,最终一个业绩也没有;3月份没有业绩;4月份至今也没业绩,连交订金的客户都没有。
记者从中大恒基、筑家地产等房产中介了解到,交易量下降导致京城部分中介开始关闭门店。其中,信一天公司关闭了包括西三旗、清河、奥体东门、京广等多个店铺。而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询到的信息也显示,目前,信一天旗下的安定门、车公庄、崇文门和安宁庄4个分公司都已经“注销”。
流失
房产经纪人流失过半
北京链家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经纪人小卢(化名)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开单”了。再这样下去,等待她的就只有“自动走人”。长期以来,正是一种近乎残酷的“D点”(即英文Delete的开头字母,意为删除,一般指决定是否留用的最低业绩标准)和“跳点”(一般指升级考核的最低下限)制度,造就了北京房产经纪行业年均高于30%的人员流动率,被称为“人员流动性仅次于农民工的行业”。
据北京市房产中介协会副会长周宗楚介绍,目前北京市房产中介公司约有2600家,其中1/3是纯做二手房租售业务的经纪公司。而北京市持证上岗的房产经纪人有4万余人,加无证人员,总计有5万余名房产经纪从业者。
客户仍然在观望,经纪人没有业绩,这对以业绩提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业务员来说,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从去年年底开始到现在,连续几个月没有业绩,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刚开始还可以花旺季攒下的钱,时间长了就真的‘坐吃山空’了。”据中原地产朝内大街店一位高级经纪人向记者介绍,房产中介从业人员的基本工资很低,从800、1200元/月到1600元/月收入不等,如果没有业绩,业务员只能拿这些基本工资,而连续几个月没有业绩,就只能走人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介门店经理告诉记者,由于生意十分惨淡,近一个月内,自己店里的20多个业务员纷纷辞职,现在只剩下8个。记者了解到,中介公司业务员每月的底薪普遍在千元左右,提成多少取决于自己的业绩。
面对冷清的市场,业务员每月只能拿底薪,而自己的房租、饭费、交通费、电话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底薪远远不足以支撑。
洗牌
房产中介面临新一轮洗牌
在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的时候,房产中介为抢占市场份额,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迅速扩张门店规模,有的中介曾创下一年开店100多家的纪录。而现在市场冷清,竞争加剧已经开始了房产中介新一轮洗牌。走上街头看看,以前门挨门的不少房产中介门店已经纷纷关张。
统计显示,去年北京二手房交易量为9.5万套,其中中大恒基、我爱我家和链家三家北京“第一梯队”房产中介的市场占有率就占到一半。而目前北京登记在册的从事二手房买卖的中介公司共有2600家左右,这就意味着他们平均每家一年只能分上不到20单的生意。 市场竞争之下,洗牌在所难免。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使得消费者持币观望气氛更加浓厚。据记者采访了解,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二手房市场已进入了买方市场,房源量开始多于客户量,成交周期明显加长。“过去一套房子四五个客户抢着要,现在客户对房源要‘货比三家’。”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副会长周宗楚说,这是市场正常竞争的结果,同时从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来说,包括买卖双方的心理期望,也有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