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重庆市完成公租房第二次公开摇号配租。重庆市放宽了公租房申请条件,取消了申请人收入限制,参加工作三年以内且没有住房的公务员,也列入了公租房申请人群。据简介,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市主城区工作的重庆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外地来重庆主城区工作的无住房人员都可以申请公共租赁房。
公务员也纳入了公租房申请人群?这样的疑问是人们在阅读此则新闻时的第一反应。公务员参与申请是否会造成权力的寻租与程序的破坏?其实,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冷静一些,就会发现,此次重庆市的改革其实是保障性住房含义的真正回归。何为保障性住房?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为那些买不起房的群体所提供的政策房。毫无疑问,那些中低收入者当然是保障性住房应该关照的群体。而随着房价的不断飙升,买不起房的群体其实早已经超出了中低收入者,那些所谓的中产人群也成为了买不起房的现实群体。
这些群体在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面前通常是尴尬的。从政策的角度看,他们被排斥于现有的保障之外,因为与那些困难的群体相比,他们一般拥有比较体面的工作和相对宽裕的收入;但从市场的角度看,他们又被无情地排挤于市场之外,因为房价的压力早已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人们把这种市场不爱,政策不亲的中产人群称之为夹心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夹心层是最为尴尬的。如果再有一点钱,他们就可以到商品房市场上买房,而如果再穷一点,他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申请保障性住房。当有钱人和没钱人都有实现住房梦的具体路径时,夹心层们该怎么办呢?唯一能够改进的,就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让那些买不起房者也可以获得政策的青睐。
由此可见,扩大公租房的申请范围就是一种针对性的调整,是一种适应现实需要的善意之举。只需公租房的建设能够满足申请者的需要,只要在公租房分配时能够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把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夹心层纳入申请范围就不仅不会导致保障房的变质,反而是对保障性住房本来含义的回归。乾羽